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府规〔2017〕41号

发布时间:2018-01-09 10:20   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字体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保护视力色:    恢复默认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十四届人民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71231 

    

  南宁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决定〉、〈“健康广西2030”规划〉的通知》和全国、全区、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和《广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通过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在理念、机制、政策、规划、组织、设施、队伍、活动、信息技术等九个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八化”,即体育运动全民化、体育健身生活化、健身设施便利化、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工作制度化、健身服务智能化、健身组织社会化、国民体质健康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3%以上;全市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力争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100%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健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市本级和各县(区)健全体育组织“6+N”模式(即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体育志愿者协会和若干具有本地特色或群众需求的单项体育协会),90%以上的城市街道、80%以上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6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建立一支体医结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有兼职文体管理员;建成“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群众主体,健康优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搭建健身健康融合发展新载体,深入开展体现群众意愿和地域特色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共建共享,齐抓共管。坚持全民参与、融合共享,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轮驱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协同发展和共建共享。 

  资源整合,凸显特色。充分发挥南宁民族文化、生态农业、宜居环境等资源优势,整合部门工作内容,集聚资金、土地等要素,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健身健康融合发展模式。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利民惠民为目的,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破思想和体制障碍,鼓励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大胆探索体育和健康领域改革,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示范带动,逐步推广。 

  三、工作步骤 

  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周期为4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201712月底前):各县(区)、开发区结合实际,出台本辖区深度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 

  第二阶段(20181月—201912月):按深度融合工作目标,全面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20201月—12月):巩固提升,完成试点工作,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四、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理念融合,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营造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会氛围。 

  树立体育健身文化新理念。普及推广“大健康”理念,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到、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片、宣传画,并借助各类重大体育、教育、文化、卫生计生、旅游等活动和节庆,推广“大健康”观念,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积极树立“我的健康我做主”“运动使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新风尚。(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发委、市财政局、市民宗委、市妇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加强机制融合,完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构建融合工作新形态。 

  落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国家战略。树立“大体育”理念,不断完善和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体育、公安、教育、卫生计生、文化、旅游、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健全全民健身联建共建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实施“四纳入”、“一督查”,即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绩效考评范围,建立与各级人大、政协和党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协调联动的跟踪调研和督查机制。相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切实履行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合力,从体制机制、部署落实、评价激励等环节上推动深度融合工作的开展。(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市委宣传部、市政府督查室、市绩效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发委、市财政局、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加强政策融合,优化行业服务,实现政策整合、叠加效应。 

  构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统筹、评价等方面制度框架,把全民健身融入发改、财政、住建、国土、卫生计生、教育、文化、旅游、林园、农业、科技、扶贫、金融、交通运输、国资等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和法规体系。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落实和完善对体育行业的税费、工商、土地、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创造更加优惠和便利的条例,降低政策门槛,激发市场在全民健身资源配置中的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满足全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局、市城乡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发委、市农委、市林园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扶贫办、市国资委、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投促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加强规划融合,构建融合工作发展规划体系,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规划融合发展。 

  把全民健身项目融入各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健康发展规划以及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教育、农业、林园、文化、卫生计生、旅游等部门发展规划,探索全民健身规划纳入政府“多规合一”,构建融合工作发展规划体系。其中,重点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绿化、旅游、文化休闲相融合,在邕江两岸和十八条内河改造、城市公园升级改造、城市广场和道路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建设、增加体育设施。严格执行国家对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设施的要求,对不达标的新建社区和住宅区不予通过验收;未达标的已建成居住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改建和增设体育设施。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局、市城乡建委、市国土局、市教育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发委、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林园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五)加强组织融合,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构建融合工作的网络体系。 

  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新格局,形成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的新机制。健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壮大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考评制度及奖励办法。市本级和各县(区)健全体育组织6+N”模式,各个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得到激发,具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单位普遍建有体育组织。健全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机制,完善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措施,继续设立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的专项资金,完善考评及奖励办法,积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体育社会组织自身建设,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兴办全民健身活动,使其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力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联建共建工作,大力探索基层组织与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各类组织相融合的途径和方式。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重视职工和会员的健身和健康权益,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组织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各级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网络,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建立基层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站点。(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六)加强设施融合,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鼓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充分开发城乡空间承载体育元素的潜力,将体育设施与城乡建设及教育、林园、旅游、文化、养老、农业、医疗场地设施相衔接,发挥各类场地的多重功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结合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水城建设、街头绿地建设、绿道建设等,增设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增加体育休闲功能,建设一条全民健身带。打造邕江两岸健身长廊和金沙湖亲水体育公园;完善西乡塘“美丽南方”运动休闲集聚区;建设兴宁区昆仑大道乡村运动休闲集聚区;开展马山县攀岩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形成环青秀山运动休闲集聚区;推进建设环大明山山地运动集聚区。规范和完善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对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设施及老旧小区因地制宜增建体育设施的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社会性体育/健身场馆资源,在全市五县七城区设立社区全民健身中心,每天固定时段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兴建公共体育场馆。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资源,提高体育健身设施使用率。引导各部门与社区、村屯开展共建共联,扶持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住房局、市城乡建委、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林园局、市旅发委、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直属机关工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七)加强队伍融合,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建立全面有效的科学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长效机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线服务的时间和比例。继续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行活动,派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技术指导。城乡社区各健身站(点)、各类健身场所、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工作。建立涵盖各部门各行业的体育管理和指导队伍,着力建设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队伍,将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纳入医疗卫生培养体系,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体育健康服务管理专项培训,重点培训家庭医生、社区和农村医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使其既能开医疗处方,又能开运动处方。同时,将卫生健康基础课程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培训计划,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服务水平。建立1个体育“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建立行政村(社区)文体管理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兼职文体管理员。在青秀区、宾阳县、马山县各1个社区和1个行政村开展试点,依托村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设立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站或运动康复保健服务站,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运动疗法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广社区体育健康促进计划。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机制。(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直属机关工委、团市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八)加强活动融合,丰富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 

  建立全民健身活动纵向联动和部门行业横向联动机制,把体育活动融入社区和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党建、日常工作以及文化、旅游、民族节庆、扶贫等活动中。引导各部门与社区、村屯开展联建共建,扶持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广国民体质监测的体医结合模式,在体质监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中,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丰富科学健身和健康服务方式。创新灵活办赛机制,向社会征集体育活动方案,将比赛项目承办权交给有条件的社区、单位,真正实现群众的活动群众办。以重大赛事促全民健身普及,申报和办好国际和全国性重大赛事和活动。结合旅游资源、民族民俗节庆举办一批体育旅游赛事和活动,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活动,包括宾阳县的舞炮龙、威风龙鼓、仙马彩凤舞、武术,马山县的会鼓、打扁担,隆安县的龙舟,青秀区的芭蕉香火龙、壮族斗竹马,邕宁区的壮族抢花炮、高脚竞速,武鸣区的抢花炮、珍珠球、抛绣球、舞狮、散打擂台赛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山水资源作为发展体育旅游的最大优势,以体育为载体,深挖地方特色,通过开展攀岩、徙步、登山、自由式轮滑、自驾露营、越野定向、时尚运动等健身活动和健康运动,打造一批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乡村体育旅游线路,包括横县垂钓运动,宾阳县骑行运动,上林县、马山县、大明山、昆仑关户外运动,兴宁区徒步运动,江南区、西乡塘区、邕宁区水上运动等特色项目。推动体教融合,以足球、篮球、羽毛球、武术等为重点项目,建立学生联赛制度,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技能,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广太极拳及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和工间操,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体的健身气功或工间操比赛。(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发委、市民宗委、市总工会、市直属机关工委、市扶贫办、市妇联、市民政局、市残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九)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开展智慧体育建设,提供智能化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 

  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应用与融合,建设“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平台—运动绿城,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地图搜索、场馆预定、新闻资讯、约战、用户中心、运动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为南宁市居民的体育休闲、健身场馆、赛事活动等提供全方位及完善的信息资源及互动服务。加强对南湖公园智慧体育设施的建设,满足群众健身科技化需求。(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主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林园局) 

  五、组织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加快推进健康广西、健康南宁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此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明确责任,主动融合。根据本辖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确保与健康广西、健康南宁建设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和落实。 

  (三)整合资金,保障经费。以市、县(区)、开发区为主体,有效整合各方资金,通过争取中央、自治区支持,各级财政配套,部门整合拨付,企业捐助和群众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特别要善于运用市场化办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各地彩票公益金,要按照规定足额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四)强化督查,全面评估。将深度融合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督查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本级和下级融合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督查,并在2020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本实施方案有效期至20221231日。 

    

  附件:南宁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重点任务推进项目分解表 

表格名称更新时间操作
   南宁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重点任务推进项目分解表.doc
  2018-01-09 10:24
 下载
打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