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绩效考评 > 绩效展示 > 2017年南宁市机关绩效展示

绩效展示之六:汇聚法治建设力量 推动法治南宁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南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要推动法治南宁升级,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年初以来,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法制办、市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往横向与纵向推进延伸,形成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新局面,引导市民和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推动法治南宁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法治政府建设全力推进

  依法治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年初以来,市法制办严格落实有关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推进政府顾问建设,做好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继续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使政府的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法治南宁升级作为“六大升级”工程之一全力推进。为此,我市编制《南宁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年)》作为全市深化改革的重大项目之一。市法治办委托中国政法大学作全面分析评估,科学合理制定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等内容,并将推进末位约谈、深化“两重两问”等具有南宁特色的措施充实到《工作方案》中。《工作方案》共98页,明确了各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时间进度安排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这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注重统筹谋划,夯实法治政府建设基础。另外,市法治办还注重汇聚法治建设力量,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配强基层法制队伍,并通过增加编制、聘请法律顾问等方式补充法治力量,使法制机构、人员与其承担的职能相匹配,从力量调配上夯实法治政府建设基础。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我市注重改革创新,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的管理。例如,由市政府主办的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向人民承诺”,创新了对各县区和市直部门“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管理。在全区,我市还率先建成网上行政执法暨电子监察系统,共有34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处罚实现网上办理;同步建成的网上行政执法公示网,市民群众可以网上查询行政处罚事项、法律依据、裁量标准和结果等情况。

  减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27个市直部门49枚行政审批专用章合并成一枚行政审批公章,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并把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合二为一实现 “两单融合”。在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改革试点方面,在乡镇开展 “四所合一”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市102个乡镇“四所合一”改革,覆盖率达100%。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续推进城市管理长效化。整合执法资源,加强市和城区两级联动,坚持严管重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城市乱象实行高强度整治。

  年初以来,市法治办还加强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同设立“法治政府协同创新基地”,协同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法制工作人员培训、法治宣传等方面的政策和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宽法治政府建设渠道。根据今年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7)》,南宁市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位列全国100个被评估城市的第5位、西部城市的第1位。

  “信用南宁”建设加快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诚信”和“法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年初以来,市发改委加快推进“信用南宁”建设,做好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工作,升级改造我市信用信息系统(二期)。11月初,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全市信用信息资源归集、整合和共享,它将提升我市信用信息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为政府的行政监管、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的地方信用建设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另外,我市率先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招投标、交通运输等12个重点领域,建立基于互联网架构的事前信用承诺制度,由行为主体事前自愿承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并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若违背承诺约定,将承担违约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把守信和失信情况纳入信用档案,突出强化事后联动奖惩。

  建立行业红黑名单制度,加快构建个人诚信体系。年初以来,由市发改委牵头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各自领域的红黑名单公示制度,将各行业各领域的诚信守法典范列入“红名单”,违法失信典型列入“黑名单”,对“红黑名单”给予相应的激励与惩戒。

  目前,全市已经有12个单位印发“红黑名单”制度,还有12个单位正在征求“红黑名单”制度修改意见。《南宁市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南宁市治理车辆违法超限运输黑名单制度》、《南宁市道路交通管理“黑名单”制度》、《南宁市房地产行业“红黑名单”管理制度(试行)》等均已印发实施。

  合成作战提升实战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重拳打击违法犯罪。

  年初以来,南宁市公安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积极创建全数据融合、全手段集成、全智能推送的新型合成作战平台,实现打击犯罪能力跨越式提升。市公安局通过在全警配发的警务通上加装APP并外接专业采集设备,让民警进行全方位电子化采集,并结合电子地图实现上图标注,既减轻了民警现场采集的工作量,又极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并将各类刑事案件信息数据资源统一整合在合成平台上,形成“数据合成、整体联动”合成作战新模式。

  运用全手段集成提升集群打击能力。市公安局在合成作战中心下设网络犯罪、入室盗窃、命案、涉恶涉枪等案件研判组,运用大数据融合技术,将研判结果在合成平台上进行集群推送,以点带面,达到优势放大,作用叠加的效果,实现对类案的多点位精确打击,形成对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的集群打击成效。特别是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成效显著。据统计,我市网络诈骗案件月均发案数由2015年的1120起,2016年的284起,下降到2017年的月均33起,下降了88.4%,实现了刑事破案、打击数同比上升,涉案金额、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的“两升两降”的总体目标。

  全智能推送再造侦查破案新流程。在推动全数据融合、全手段集成的基础上,市公安局自主研发了南宁刑侦案件管理系统,并搭建九大功能模块,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案件数据资源自动抽取、智能分类、案件数据回访补全等功能,实现案件自动串并将串并依据可视化,极大的减少了案件侦破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流转环节,有效提升侦查破案工作的警务效能,特别是对命案等暴力性犯罪件打击防控成效显著提升。今年1至10月,全市命案发案数为51起,与去年同期70起相比下降了27.14%,实现命案全破。

  实干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年初以来,南宁市司法局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力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推动“法治南宁升级”工程迈上新台阶,让人民群众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成果。

  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青少年和农民为普法教育重点对象,强力推进“七?五”普法“十百千万”工程,打造“法律六进常学法、录用干部必问法、提拔领导必考法、绩效考核必评法、利用山歌来普法”等品牌,切实提高法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定期举办“法治南宁讲堂”活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强力推进法律援助全覆盖工作,秉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原则,降低受援门槛,努力确保贫困群众不因打不起官司、得不到法律援助而返贫、致贫;公证行业不断优化办证流程,对困难群众广开绿色通道,开展巡回办证和上门服务,逐步实现公证“零距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工作力度。

  积极推进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合理布局,选派432名律师和307名基层法律工作者深入一线,率先于全区实现了全市1762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年初以来,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治宣传4726场次;接受咨询8553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6件;代理法律事务1253件;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建议意见、草拟审核法律事务文书1181件;化解民间矛盾纠纷6314件,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全面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让群众享受到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法治南宁”升级工程添砖加瓦。强化法治信息化建设,全力研发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市民通过网络享受“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目前,平台各子系统功能核验正在逐项进行,群众有望通过电脑、手机、电话、触屏等,从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站、“12348”电话热线任一端口登录南宁市公共法律平台,足不出户,轻点手机或鼠标,即可获取各项公共法律服务。

  着力打造“礼让之城”

  南宁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一直把打造整洁畅通、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

  2012年以来,由市文明办联合市大行动办、市交通局和市交警支队等部门共同倡导和发起“文明行车?礼让斑马线”活动率先在全市公交车、出租车行业拉开大幕。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有不少社会车辆、私家车辆也积极参与,文明礼让观念深入人心。

  后来,市文明办等单位将每年9月定为“礼让斑马线 你我齐参与”活动月。并不断拓展和延伸内容,将原有单一的礼让斑马线活动拓展到斑马线前讲礼让、行车会车讲礼让、有序排队讲礼让、乘坐公交讲礼让、乘坐电梯讲礼让等“五个礼让”内容。

  今年年初,市文明办携手媒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网络直播、随手拍、快闪、开发微信小游戏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倡导“五个礼让”内容。6月开展 “礼让斑马线”网络直播活动;7月发起了“会车礼让?拒绝滥用远光灯”倡议;每月的11日开展公共场所“文明排队日”活动;9月开展“桂A闪光辉”活动;将“礼让”纳入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礼让”意识,带动家长养成“文明礼让”习惯,形成“小手拉大手”的良好氛围……

  积淀南宁礼让文化,打造礼让之城。持续的“润物细无声”方式,把“文明出行种子”播撒到每个市民的心中,“礼让”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城市活动。如今,在南宁街头,不仅小小的斑马线俨然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在司机和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的影响下,广大市民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守法出行、文明礼让”的社会风尚,文明过马路和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城市道路通行秩序明显改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我在南宁的时候,几乎所有司机远远看到行人在斑马线通过就减速,很多司机在十字路口看到行人要过马路都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过。”“作为北方人,我在南宁生活过三年,感觉南宁很有人情味,尤其是坐公交车让座、排队买东西和车辆礼让斑马线,其他城市没得比……”今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平安回家路》聚焦南宁街头“礼让斑马线”节目播出后,连日来全国各地网友对南宁纷纷给予点赞,称赞南宁是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城市。

  一次小小的礼让,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点赞。长期以来,由市文明办倡导的“礼让”活动已结出了甜美果实。眼下,市民行走在大街小巷,会明显感觉到不一样的变化。乘坐公交车、乘坐地铁或排队购物,每个人随时都能感受到“礼让之城”的文明和有序。“礼让”系列活动不仅已成为我市最美的风景线,也成为了南宁文明创建活动的靓丽“名片”。